今年三月,俄羅斯與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就額外減產一百五十萬桶原油的談判,因俄羅斯拒絕而破裂,引起沙特阿拉伯不滿,決定增加石油產量及調低石油出口價格來回應俄羅斯,掀起了一場油價大戰。到底為何俄羅斯不願減產?沙特又為甚麼能影響國際油價?其決定是否損人不利己?
需求跌供應升 國際油價下跌
由於疫情嚴重,各國人民均減少外出及旅遊,從而影響對石油的需求。因此,石油的需求便由圖一的D1下跌至D2。同時,由於俄羅斯拒絕減產,加上沙特決定增加石油產量,令國際石油供應由S1急升至S2。
毋庸置疑,國際油價必定隨著需求跌及供應上升而下跌。然而,國際石油交易量的變化,則需視乎需求下跌的幅度是大於還是小於供應上升的幅度,前者令交易量下跌,後者令交易量上升。
沙特擁絕對及比較優勢
沙特為甚麼決定透過增產以圖迫令俄羅斯減產?換句話說,沙特為甚麼有信心增加產量對自己的損失會比俄羅斯少?那是因為沙特和中東一帶的石油蘊藏量大,而且開採石油的成本較低,令她與俄羅斯相比,在石油生產上擁有絕對優勢,可用較俄羅斯少的資源生產相同產量,或用相同資源生產得到較高產量。參看表一,假設沙特和俄羅斯使用一單位資源,沙特可生產 10 單位石油,而俄羅斯則只可以生產 5 單位石油。
此 外, 沙 特 同 時 擁 有 生 產 石 油 的 比 較 優 勢(Comparative Advantage)。比較優勢是指該國在生產某一種物品的機會成本比較他國低。由於沙特可用一單位資源生產 10 單位石油或者 1 單位汽車,因此,沙特生產每一單位石油需要放棄 0.1 單位汽車。另一方面,俄羅斯可用一單位資源生產 5 單位石油或者 2 單位汽車,因此俄羅斯生產每一單位石油需要放棄 0.4 單位汽車,成本比油特高,反映沙特擁有生產石油的比較優勢。
當然,相對其他國家,俄羅斯同樣擁有生產石油的比較優勢,否則她不會成為石油輸出國。只不過沙特與俄羅斯之間對比,則沙特更具優勢。
再來看看俄羅斯生產石油的邊際成本(參看圖三)。在石油大戰前,俄羅斯會生產石油至 Q1,因為產量超過Q1 的話,生產石油的成本高於國際油價 Pw1,只會虧損,因此俄羅斯不會繼續生產。惟基於沙特增加石油產量,國際油價由 Pw1 下跌至 Pw2,導致俄羅斯產量即使少於 Q1,只要多於 Q2,其產油的邊際成本已高於國際油價,造成虧損。因此,俄羅斯需要減少生產至 Q2,邊際成本才等於最新油價。由此可見,沙特正是利用絕對優勢及比較優勢令國際油價下跌,來迫使俄羅斯減產。
雙方爭取最大利益至納殊均衡
沙特和俄羅斯等小數國家出產石油,以石油輸出國組織加企業聯合(OPEC+Cartel)的方式合作,情況就等於市場結構中的寡頭壟斷,故自然也有其中的特徵——賣家之間的定價策略會互相影響,而且價格偏向穩定,但偶然會發生價格戰。
而石油市場眼前的困局,也有相關經濟學理論可以解釋。若在寡頭壟斷中的每個供應者只看自己利益,並選擇對自己最好的策略,而沒有溝通,也不願策略,便達至了納殊均衡(Nash Equilibrium)(編按:納殊均衡並不屬於文憑試內容)。
以表四來輔助說明。目前最理想的情況,是沙特和俄羅斯同時減產,令雙方利益均有5單位。可是,從俄羅斯角度,若沙特減產,俄羅斯增產的利益為10,減產的利益為5,因此俄羅斯增產對自己較有利;若沙特增產,俄羅斯增產的利益為1,減產的利益為0,因此俄羅斯同樣會增產。從此可見,若俄羅斯只考慮自身利益,則不論沙特增產或減產,她都會選擇增產。同樣情況亦發生在沙特身上。
結果,便如大家所見,沙特和俄羅斯同時增產,達至納殊均衡,即使這個選擇的結果對雙方而言都不是最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