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新冠狀病毒肺炎肆虐,不少國家宣布停課。然而,由於停課期甚長,不少學校均想盡辦法,如透過網上直播來教學,務求令學生在停課期間能「停課不停學」。而香港教育局亦於三月中宣布無限期停課,若決定復課則會於不少於三星期前通知。不少學校收到此消息後,都擔心學生會追不上學習進度,紛紛決定開始或延長每天直播教學的時數。然而,這措施是否有效?教師於網上教學時又如何可提升生產力?下文將用經濟學原理與大家淺析一下。
更複雜分工提升教學生產力
分工(Division of Labour)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學概念,它可分為簡單分工、複雜分工,以及區域分工。不同人士擔任不同職業,便是簡單分工;在學校內,不同教師負責任教不同科目,便是複雜分工;而不同國家負責生產不同的物品,便是區域分工。
教師實施複雜分工,令教師專注特定科目的教學工作,各展所長,熟能生巧,提升其生產力。然而,網上直播教學或會削弱教師的生產力,例如部分教師不懂如何進行網上直播,甚至把時間花在學習使用直播軟件,或改善直播質素而減少備課學教學的時間。因此,若更仔細分工,如每科安排部分同事負責準備教材工作,部分同事則負責直播教學,便可提升直播教學的生產力。
須提防學生邊際回報遞減
由於疫情持續,復課無期,教師往往會增加直播教學的時數或拍攝更多教學影片,希望學生能趕上原有進度。
於經濟學中,投入可分為固定生產要素和可變生產要素。固定生產要素是指該要素數量不會隨著產量增加而改變。而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是不會因課堂數量改變而改變,因此是固定生產要素。而可變生產要素則指該要素數量會隨著產量增加而改變,學生所付出的學習時間是會因課堂數量改變而改變。從目前「停課不停學」的情況來看,學生學習涉及固定及可變生產要素,因此正處於經濟學上的短期(Short-run)。
在短期內,不斷加入可變生產要素於固定生產要素當中,邊際產出最終下跌。這是經濟學上的邊際回報遞減定律。亦因此,起初教師增加網上直播教學的時數時,學生的邊際產量會繼續上升,直至升至最高邊際產量(MP1)。若此時教師仍不斷增加課堂時數,學生的邊際產量卻開始下降,令他們額外繼續學習的成本效益愈來愈低。例如課時由 Q1 增加至 Q2,學生額外學習的邊際產量便會 MP1 下跌至 MP2。
因此,若目前學生的學習時數少於 Q1,那麼增加學習時數的確有助提升學生的邊際產量;但若學生的學習時數已經超過 Q1(例如 Q2),那麼即使不斷增加學習時數,學生的邊際產量只會不斷下跌。由此可見,不是一味增加學習時數便是對學生的學習有利。
盲加課時令學習缺乏效率
於經濟學中,當一間工廠有邊際成本相等於其邊際利益的產量,便是其利潤最大化的產量。若把此套理論套用至網上學習,學習效能極大化的時數應為能讓學生學習的邊際成本與邊際利益相等的時數。要注意的是,學習效能極大化是指把學生所能學到的極大化,而是在平衡成本與利益下,學生如何能得到最高的成本效益。正如廠商於利潤極大化下,收入不一定是極大化,也不代表將成本極小化。
因此,當學生在學習時數少於 Q1 時,由於其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增加學習時數會令學生的額外得益大於額外成本,把總社會盈餘增加。當學生的學習時數達至 Q1 時,由於其邊際利益與邊際成本相等,總社會盈餘已極大化,即學生的學習效能為最大的。然而,若學習時數大於 Q1 時(例如 Q2),學生的邊際成本會高於其邊際利益,因此會出現損失,減少總社會盈餘,出現經濟學上的淨損失,缺乏效率。
總括而言,教師可透過更仔細分工來提升教學生產力;至於是否繼續增加教學時數,則要取決於學生目前的邊際回報水平,他們學習時的邊際利益是否仍然高於其邊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