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肆虐 消費者轉戰「新零售」時代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經濟活動減少,消費者前往商店購物的意慾亦下降。實體店生意不景,令它們嘗試轉型 e 店。在台灣,PChome 商店推出「實體店紓困轉型 e 專案」,希望幫助全台中小企業申請網路開店,並支援它們儘快投入網路市場;而香港創新及科技基金亦推出「科技券」,幫助本地中小企升級轉型。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其資助上限加至 40 萬元,以鼓勵更多本地企業使用科技,改善效率及服務,邁向成功轉型之路。到底新零售有何特點?

市場營銷組合(Marketing Mix)——分銷(Place)
現時,在網店購物比傳統營銷更方便,只要能接通互聯網,隨時隨地可以逛網店購物。隨著其發展愈趨成熟,主力傳統營銷(Traditional Marketing)的實體零售商店面對不少營運壓力:市場銷售收入大減,租金開支大等等。更有大品牌關閉實體店,著名護膚品牌 Crabtree & Evelyn 去年底決定把資源重點投放於電子營銷市場(E-Marketing),並
在三個月內關閉了 30 間實體店。此外,過去被視為較難發展網購的超級市場,都已紛紛推出購物平台,在本地光顧如百佳、惠康和 HKTV Mall,不論是凍肉還是蔬果,都可以網購再送貨上門。除了零售業,就連食肆也把握商機經
網絡平台出售食物,再送到消費者手上。以 Uber Eats 為例,消費者以手機程式挑選及訂購不同餐廳的美食,再由不同送餐服務員接單送達。
雖然網購為消費者帶來方便,但也有不少消費者反映不滿商戶的銷售方式或運貨過程。消費者委員會接獲不少有關網購的投訴,內容主要是「送貨延誤」和「銷售手法」問題等。

市場營銷組合(Marketing Mix)—產品(Product)
新冠肺炎爆發,市民儘量避免外出用餐或購物,商戶都把握機遇或迎難而上,在互聯網出售形形式式的食品和產品,以符合消費者的需要。如推出網上訂購即煮餸盒,將新鮮合時令食材處理好後,即日送到,方便「無飯」消費者可以留在家中用餐。
另外,現時政府部門、私人企業甚至教育界都實行「在家辦公」(Home Office),而學校也要被迫停課,上班上學的也由傳統模式轉移到網上平台。這令提供多人視訊會議服務的 Zoom 有很大優勢,營業額大增。這次疫情固然帶來許多挑戰,不過也成為契機,讓不少消費者如商界人仕、老師、家長和學生體驗到網上服務帶來的好處 。
但網上銷售服務未能完全滿足消費者,近年不少企業實踐「新零售」的概念時,把線上(Online)及線下(Offline)銷售模式結合,讓消費者購買產品的過程能更個人化。其中包含利用軟件程式例如以擴充實境(AR)讓顧客「試穿」衣飾的智能鏡子,讓消費者可以對產品有更多體驗和了解。

「新零售」時代等同傳統營銷消失?
隨着時代轉變,電子營銷似乎勢不可擋,不少商戶都開設網店出售各類貨品和食物。而「新零售」概念的商業潛力更不容忽視,近期已有企業在科學園嘗試開設無人商店實驗平台,雖然只屬實驗階段,但成果將有助電子營銷進一步發展。
不過,實體店也有其優勢,如消費者能直接接觸商品,感覺更實在;而且經歷這場疫症後,相信大家都體會到與朋友行街購物的生活社交體驗,是千金難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