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的四大金剛(上)
翁sir親口解
最近收到不少中六同學留言,在做微觀經濟學中有關供需(Demand and Supply)的練習時,有部份題目永遠不知從何入手,而導致該類別的題目失分。當中競爭性供應(Competitive Supply)、聯合供應(Joint Supply)、競爭性需求 / 替代品(Competitive Demand /Substitute)、聯合需求 / 輔助品(Joint Demand / Complement)的相互關係更令不少同學感到難以捉摸,因此翁 sir 將會簡單的以數個圖像解釋這四個「金剛」的相互關係。
首先在需求角度而言,同學應以消費者(Consumer)角 度 分 析, 競 爭 性 需 求 / 替 代 品(Competitive Demand /Substitute)是指消費者面對兩種物品而它們能夠滿足差不多的需求。當其中一種物品價格上升,其需求量會下降,這會導致其代替品需求上升。而聯合需求 / 輔助品(Joint Demand / Complement)則是消費者使用某物品時,需要同時便用另一物品。當一物品的輔助品價格上升,其需求量
便會下降,同時其輔助品需求會下降。
情況一:競爭性需求/替代品
(Competitive Demand / Substitute)
當物品 A 價格下降(P1 下降至 P2),根據需求定律,物品 A 需求量便會上升(Qd1 上升至 Qd2)。由於物品 A與物品 B 性質相同,人們便會減少購買物品 B,故物品 B的需求便會下降(D1 下降至 D2)。然而公開試題目中,往往會考核的並不只是其關係,而是價格(Price)、數量(Quantity)、 總 收 入(Total Revenues),甚至以往未曾考核的消費者盈餘(Consumer Surplus)、生產者盈餘(Producer Surplus)亦有可能。故此,翁 sir 特別設計了一個表格給予
同學作溫習,表格如下:
當物品 C 的價格下降(P1 下降至 P2),根據需求定律,物品 C 的需求量便會上升(Qd1 上升至 Qd2)。由於物品 C與物品 D 的性質相助,即使用物品 C 的同時會使用物品 D,人們便會增加購買物品 D,故物品 D 需求便會上升(D1 上升至 D2)。然而,承上提及在公開試的題目中,往往考核的並不只是其關係。故此,翁 sir 特別設計另表給予同學作溫習:
示題一
其他因素維持不變, ,物品A的價格下跌會令物品B的總收入下跌。
A. 若物品X及物品Y屬聯合供應
B. 若物品X及物品Y屬競爭性供應
C. 若物品X及物品Y是輔助品
D. 若物品X及物品Y是替代品
Holding other factors constant, a decrease in the price of
Good A will lead to a fall in the total revenue of Good B if
A. Good X and Good Y are in joint supply.
B. Good X and Good Y are in competitive supply.
C. Good X and Good Y are complements.
D. Good X and Good Y are substitutes.
總結
翁Sir強烈建議同學應畫出不同情況下,例如當物品價格改變(上升/下降),其需求量的改變與相關物品的供需圖,同時總收入、消費者盈餘與生產者盈餘的思考過程更複雜,故此同學一定要多畫多練。
翁Sir信箱
同學若有任何經濟科的問題,歡迎電郵翁sir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