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報酬的「時」與「後」
翁sir親口解
引文
經濟科在香港的高中是一門比較熱門的科目,不論在會考、高考或是文憑試中亦有不少人正在或曾經修讀。但每每說到經濟科,不論會考年代或是文憑試的學生,過了數年後,能夠記住的除了需求定律(Law of Demand)後,便是邊際報酬遞減定律(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了。這個易學難精的定律是指,在短期內,當可變生產要素的數量不斷增加,但固定生產要素的數量維持不變時,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邊際產量最終會下跌。(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states that in the short run, as more and more units of variable factors are added to a given quantity of fixed factor, marginal product will decrease eventually, other things being constant)。這個定義不論從字面上或意義上都比較容易理解,基於生產的過程中有固定生產要素(Fixed Factor)而該生產要素的產能有限,當不斷加入可變生產要素後(Variable Factor),其生產力因有限而導致邊際產出(Marginal Product)會有所下降。
同學要留意,這個定律十分簡單,但卻有不少容易被「忘記」的概念,首先,這個定律必須要在「短期」(Short Run)生產中,短期是指在生產過程中最少有一個固定生產要素,而固定生產要素可以是機械、勞力、資本等不變(這些要素正正是在大學課程中新古典經濟學框架內提出的著名經濟成長模型梭羅成長模型(Solow Growth Model)的要素)。其次,同學必須要了解平均產出(Average Product)、總產出(Total Product)與邊際產出(Marginal Product)的關係,三者的關係環環相扣,同學在這種題目中必須先計算邊際產出,而邊際產出則由總產出扣減後得出,而總產出亦能由平均產出計出。同學只需把平均產出x可變生產要素(考試一般只有一個),便能得出總產出,再由總產出的下一個單位減去上一個單位便能得出邊際產出。
細閱以下資料
勞力 | 機器(單位) | 平均產出(單位) |
3 | 2 | 65 |
3 | 3 | 60 |
3 | 4 | 50 |
3 | 5 | 32 |
上表中,勞力是固定生產要素、機器是可變生產要素,要證明這個定律是否應用,應先計出總產出與邊際產出,把機器x平均產出便能得出總產出,再把總產出的下一個減上一個便能得出邊際產出。
勞力 | 機器(單位) | 平均產出(單位) | 總產出 | 邊際產出 |
3 | 2 | 65 | 130 | – |
3 | 3 | 60 | 180 | 50 |
3 | 4 | 50 | 200 | 20 |
3 | 5 | 32 | 160 | -40 |
由上表可見,在加入第四單位的(可變生產要素)機器時,邊際產出便由50下降至20,由此證明了該定律。同學留意,公開試的題目會問到在加入第____單位的可變生素要素「時」、或「後」,以以上題目而言,在加入第3單位的可變生產要素「後」、或加入第4單位的可變生產要素「時」,邊際產出便會下降。
試題速練
機器(單位) | 勞力(單位) | 總產出(單位) | 總成本($) |
1 | 5 | 100 | 1000 |
2 | 6 | 140 | 3000 |
3 | 7 | 170 | 7000 |
4 | 8 | 190 | 9000 |
邊際回報遞減定律適用於該廠商嗎?試解釋。(3分)
不適用。根據以上資料,機器和勞力的數量均隨產出增加而上升,屬可變生產要素,反映該廠商的運作處於長期。由於邊際回報遞減定律所描述的是短期現象,故不適用於該廠商。而同學亦可以透過以上的表格以總成本/總產出計算出平均成本,若平均成本正在下降即是該廠商享有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若平均成本正在上升即是該廠商享有規模負經濟(Diseconomies of Scale)
總結
邊際報酬在現實世界中經常會出現,同學在做「Project」時,有沒有塔順風車(Free Rider)的同學呢,若不斷加入懶散的同學,或是你們的生產過程會比以往更慢!所以小心選擇隊友,不要把「豬」隊友都選進來了!
翁 Sir 信箱
同學若有任何經濟科的問題,歡迎電郵翁 sir : [email protected]
Leave a Reply